欢迎进入绿色再制造产业专题!
位置:绿色再制造>>资讯>>资讯>>内容阅读
动力电池发展及回收利用主题报告会在宜昌成功举办

10月23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与宜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宜昌市商务局、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动力电池发展及回收利用主题报告会在宜昌市三峡宾馆隆重召开。本次报告会是国际绿色能源发展大会(2025・湖北宜昌)的重要同期活动,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为核心,聚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产业链上下游搭建技术交流、合作对接的高端平台,助力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会由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新能源电池回收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力主持。

宜昌市政府党组成员 李小军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指出,在“双碳”目标和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进入大规模退役阶段,预计2030年退役量将达到200吉瓦,产业产值超3000亿元。国家已出台行动方案,推动构建规范、高效的回收体系。他在发言中提出三条意见建议:一是建立全生命周期溯源体系,强化监管执法,保障回收合规化;二是以标准引领技术创新,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速成果转化;三是探索多元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体系建设与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 王鹏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柴立元指出,锂是国家战略资源,面临锂资源对外依存高、冶炼污染及锂渣消纳难、能耗高等挑战,提出盐湖提锂、矿石提锂、再生锂等创新方向,并系统性地给出了六点发展建议,具体包括:实施锂资源可持续保障的安全战略;实施冶炼全生命周期污染控制创新工程;布局“地球宏循环” 大宗固废生态回归创新工程;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聚力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政策、标准、规范的系统化顶层设计与引导;实施多链融通创新发展保障工程。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骆静利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刚分析了电池的产业、资源、环境三重属性,指出短期全球钴供需差难以避免,建议通过构建二次资源理论方法,应对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刘军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斌系统解读欧盟新电池法,建议我国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推动动力电池产业结合绿色能源应对出口壁垒。

沈源等企业代表进行主题报告

会议最后,北京工业大学循环经济研究院院长吴玉锋主持圆桌对话,邦普循环、欣旺达再生材料、厦钨循环科技等企业代表围绕“产业政策监管趋势与发展风险挑战”主题展开讨论,共同建议“强化前后端协同设计、推动跨区域标准统一、构建稳定回收渠道”,为产业健康发展凝聚更多合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 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 员,我们会予以更改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对使用本网站信息和服务所引起的后果,本网站不作任何承诺。

共建单位:中国机械总院集团海西(福建)分院 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维护:三明市明网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咨询:0598-8233595 0598-5831286 技术咨询:0598-8915168